此APP为线上七政四余排盘程式,根据《三辰通载》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等古籍制作而成,包含黄道恒星制、赤道恒星制、似黄道恒星制三类命盘。
七政四余,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占星学系统,在唐朝时期随着佛经的翻译进入中国。七政是指日(太阳)、月(太阴)与金(太白)、木(岁星)、水(辰星)、火(荧惑)、土(填星、镇星)等星曜;四余是指紫炁、月孛、罗睺、计都等四虚星。七政四余断命,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,观察七政四余等星曜,所居十二宫的庙旺,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数,以测知人日生之吉凶。
古今中外的占星学,有3种坐标系,分别是“赤道坐标”,“黄道坐标”,“似黄道坐标”。下面的图片标示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图1 天文坐标系
黄色圆圈是黄道,黑色圆圈是赤道,B点是赤道上的一个点,两个蓝色的圆分别是通过B点和球心的大圆、并且分别和黄道、赤道面垂直。P是赤道和黄道的交点,也是春分点,赤经和黄经的计算起点都是P。
中国古代天文学采用的似黄道坐标数据,是C点的数据,这不是现代天文学上的黄经。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只测赤道坐标数据,不测黄道坐标数据,黄道面上的数据是由赤道坐标数据投影推算得到的,和现代黄道坐标系下测得的数据不同。由赤道数据推算黄道数据的过程,叫“推黄道术”。
在天文学和占星学出现的“星座”这个词,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,占星学上的星座又划分为黄道恒星星座和黄道回归星座,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:
图2 星座
是指天上一群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,英文是“Constellation”,意思是“星座”、“星群”,是太空中真实存在的实体。不同的天文星座,他们占据的度数是不同的,有的大于30度,有的小于30度。
以春分点作为白羊座的起点,将黄道面以每隔30度划分出一个星座,因为春分点每隔70年左右就移动1度,因此这样划分出来的星座,其位置是随着时间不断漂移的,在太空中并没有真实的星体与之对应。英文名称是Sign,意思是一个记号、符号,不是真实的星体。一般人们谈论的星座与性格的话题,是西方占星学的范畴,用的是这种虚拟的星座。
使用“黄道回归星座”的占星学体系有:《西方占星学》《中国清朝的七政四余》。
以白羊座附近的某颗恒星(例如Spic星、或者奎宿附近)作为白羊座的起点,将黄道面以每隔30度划分出一个星座,并保证这个均匀的“30度”范围,能尽量一对一覆盖真实星座的“不平均度数”范围。因为恒星基本上是固定不动的,这样划分出来的星座也是固定不变的。它的英文名称也是Sign,意思是一个记号、符号,不是真实的星体,只不过相对回归星座而言,恒星星座大体上是和太空中的真实星座对应的。
使用“黄道恒星星座”的占星学体系有:《印度占星学》《中国宋朝以前的七政四余》。
注意:明朝时期的七政四余著作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的星盘,已经没有了“星座”这一概念,具体解释请看下文。
从清朝开始,七政四余就成了绝学,命理界很少有人会用七政四余推命,用七政四余推命也已经不验了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由于历史上每隔几百年就会进行一次历法改革,对赤道和黄道的十二宫进行重新划分,确定新的起始点,从而导致七政四余的命盘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,再用以前的方法去推命,自然没有准确度可言,其次,和其他任何一门玄学一样,后代人不断给他添砖加瓦,糅合参杂其他术数的内容,导致整个体系越来越复杂,相互矛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,其理论不能自圆其说。久而久之,七政四余就衰落了。
因此,想要用七政四余推命,必须将各个朝代的盘式弄清楚,再对照相应朝代的古籍去推命,这样才可能有准确度可言。
所谓盘式,就是画出来的七政四余命盘的样式,因为古代天文历法改制的原因,七政四余的盘式有好几种。画出来的命盘是什么样,取决于两个因素:
1)赤道还是黄道
星体在太空中有大小、有高低,例如太阳看起来很大、星星看起来很小,月亮看起来距离地球很近,这些星体在太空中是呈三维立体分布的。画七政四余命盘,就是把这些立体分布的星体画到一个平面上,但这个平面选在哪里好呢?如果选择黄道面,这样画出来的星盘就叫“黄道制”,如果选择赤道面,这样画出来的星盘就叫“赤道制”。
2)十二宫起点
七政四余算命,就是算和人生相关的各个方面,例如财运、夫妻、子女、官禄等,每个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宫位与之对应。我们需要确定一个起点,这样才能将黄道(或者赤道)的圆周平面划分成十二份,如果以天空中某个恒星作为起点,这样画出来的星盘就叫“恒星制”,如果以“太阳”的回归点作为起点,这样画出来的星盘就叫“回归制”。
再结合前面的“黄道制”和“赤道制”,七政四余盘式就有4种可能的组合,它们分别是:“黄道恒星制”“黄道回归制”“赤道恒星制”“赤道回归制”,在实际中,只存在前面三种盘式,最后一种没有。
注:此盘式适用于宋朝以前的七政四余,如《三辰通载》。
宋朝以前的七政四余,是最古的、最正统的七政四余,典型的代表作是《三辰通载》,其论命方法简洁可行,准确度可以说是铁口直断,盘式如下:
图3 黄道恒星制命盘
盘式简述:
宋朝以前的七政四余,是融合了28宿和七曜值日论命的,但按照现代的历法,一恒星年等于365.25天,一回归年等于365.24天,每年的天数并非是整数,后面还有小数点,七曜值日无法完美的排列到每一天。之所有会这样,是因为七曜值日所采用的历法是一种古阴历,并非现代的格里历。在这种古历中,一年有12个月,每个月有30天,但每天并非是24小时,而是以月亮和太阳之间的黄经角度每增加12度的时间作为一天,大致是20-27小时。考虑到软件系统的复杂性,本系统并没有采用这种古阴历,还是用的现代格里历,因此在精度上会存在少许误差。
注:此盘式适用于元朝的七政四余,如《郑氏星案》。
宋朝以前的古法七政四余,其推命方法不用五行,而是和《西方占星学》《印度占星学》类似的方法,是用相位、宫、度衰旺,和五行生克没有任何关系。这种推命的方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——阴阳五行格格不入,一看就是外来物。到了元朝,为了将七政四余彻底中国化,融入阴阳五行的概念,七政四余的命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如图所示:
图4 赤道恒星制命盘
元朝的七政四余盘式简述:
在上面这些特性中,最重要的是2个方面:
1)命盘的这个平面,是赤道平面,不再是黄道平面,十二宫是对赤道的划分,划分方法如下:
在赤道上,以女2.1度左右作为子宫的起点,保证子宫的中点指向正北方,大概是位于虚、危之间,在虚6度-9度左右,再根据子宫所占的宿度,定出子宫的起点和终点,其他宫位置就可以依次确定了。
这种划分方法对当今后人而言,存在一个巨大的遗憾,在二十四史上的任何一篇天文志里面,均未说明子宫起点的测量方法。笔者为了推导赤道十二宫的划分依据,曾做出这样的尝试:
在这些方案中,有的可以确定子宫的大致方位,但无均法得出古籍上确定的数值,所有方案均以失败告终,除了照搬古籍上的数据,别无他法。如果哪位朋友知道推导方法,请务必要告诉我,以完善此排盘软件,保存传统文化。
元朝的七政四余采用的天区划分方法,是唐朝时候的历法改革得来的。在汉朝以前,二十四节气和赤道十二宫是一一对应的,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春分点每70年左右会移动一度,到了唐朝,二十四节气已经与赤道十二辰次明显对应不上了,于是唐朝进行了历法改革,对天区重新进行了划分,这就是著名的“四象分天,天自为天,岁自为岁”,在《新唐书》上是这样解释的:“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,各据当时历数,与岁差迁徙不同。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,自上元之首,以度数纪之,而着其分野”。用现代的白话文来解释,意思是说:天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,不能跟随春分点移动,必须将他固定下来,天区固定之后,节气点的位置就随它去变化了,两者不再一一对应。
因为元朝的七政四余已经中国化了,干支具备了阴阳五行的概念,各位如果要搞星平合参,将八字算命和七政四余结合起来,那应该是参考元朝的七政四余命盘。
2)推命方法的核心是阴阳五行。
元朝的七政四余是对古法的变革,其命盘构架完全中国化了,除了盘式不同,整个体系又加入了其他术数的内容,本土化之后,星盘的构架没有任何问题,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,但强制性的把阴阳五行和其他术数纳入占星术,导致其推命方法五花八门,衍生出琴堂、国老、耶律等主要派别,结果就是推命不太准了。最典型的矛盾就是宫位五行和宿度五行之间的矛盾,例如子宫五行属水,但子宫所涵盖的星宿,五行不一定属水,如果行星落入子宫,三者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就无法调和了。
3)行度发生了变化。
除了宫位具有五行属性之外,行星和28宿的五行属性都纳入进来了,古法中的日度、月度、水度等七曜值日的内容,也变成了28宿的五行属性。例如宋朝七政四余中的“火星行木度”(火星在星期四这个分盘位置),变成了火星在角、奎、井、斗这4个星宿的位置。
注:此盘式适用于明朝的七政四余,如《果老星宗》《星学大成(大部分内容)》。
图5 似黄道恒星制命盘
本来元朝的赤道恒星制已经将七政四余彻底中国化了,已经很完美了,不需要再变了,但在明朝时期,七政四余的盘式又发生了一些小变化:
1)命盘的这个平面,是黄道平面,不是赤道平面。
2)黄道面上的星耀坐标、十二宫位置坐标,是由赤道坐标数据推断过去的(推黄道术),不是黄道坐标坐标数据,这两者之间的差别,在本文的图1有解释。
3)十二宫是不等宫,每个宫位度数不同。
这个盘式和元朝的赤道恒星制没有本质的区别,只是将赤道上的数据转换到了黄道而已,因为赤道和黄道并不是平行的,所以数据的转化是一个非线性变化的过程。原本赤道上等宫的十二宫,变换到黄道上之后,就变成了不等宫,每宫度数大致在28-33度左右。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,但古籍上白纸黑字写的一清二楚。翻开《星学大成》开篇第一章,有授时历法黄道宿度过宫之图,图片如下:
图片中的数据,存在抄写错误,已经根据史料上的记载进行了更正。很多书上这个图片是不清晰的,看书的时候就容易忽略过去,没有认真去做加减,抱着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当经典,却在这个低级问题上犯迷糊。
“授时历法黄道宿度过宫之图”这句话应该这样读“授时历、法、黄道宿度、过宫之图”,它的含义如下:
1)“授时历”是元朝颁布的历法名称。 2)“法”是模仿、效仿的意思。 3)“黄道宿度”表示这是黄道上的宿度,不是赤道宿度。 4)“过宫”,指的是每宫的宫界位置。
把这个图片归纳为如下表格:
宫位 | 子 | 亥 | 戌 | 酉 | 申 | 未 | 午 | 巳 | 辰 | 卯 | 寅 | 丑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起点 | 女2.06 | 危12.65 | 奎1.74 | 胃3.75 | 毕6.88 | 井9.35 | 柳3.87 | 张15.26 | 轸10.08 | 氐1.15 | 尾3.01 | 斗2.77 |
表1:授时历黄道宿度交宫数据
注1:十二宫的顺序在星盘上是逆时针排列的。
注2:数字已四舍五入,取小数点后2位。
注3:以上度数是古度,1度=100分,1分=100秒。古人这样设置,很方便数学计算,例如1度38分8秒,就记为:1.3808
上面的表格,是每个宫位的起点,如果要计算每宫占多少度,还需要知道28宿的宿度。这幅图片已经说明了是“授时历”,我们去授时历里面把28宿的宿度找出来就行,《元史-卷五十四-志第六》记载的28宿黄道宿度如下:
角:12.87,亢: 9.56,氐:16.40,房:5.48,心:6.27,尾:17.95,箕:9.59,斗:23.47,牛:6.90,女: 11.12,虚:9.01,危:15.95,室: 18.32,壁:9.34,奎:17.87,娄:12.36,胃:15.81,昴:11.08,毕:16.50,觜:0.05,参:12.18,井:31.03,鬼: 2.11,柳:13,星:6.31,张:17.79,翼:20.09,轸:18.75
根据表格1的宫界位置和28宿的各宿宿度,可以计算出每宫所占的宿度。以子宫为例,子宫的起始位置是女宿1.38度,终点位置在危宿12.65度,子宫跨越了女、虚、危3个宿。因此,子宫度数=(女-2.0638) + 虚(9.01) + 危(12.6) = (11.12-2.0638)+ 9.01 +12.6491= 30.7153。这是古度,换算成现代的度数是30.7153 * (360/365.25)=30.27。依次将其他宫位的宿度算出来,如下表:
宫位 | 子 | 亥 | 戌 | 酉 | 申 | 未 | 午 | 巳 | 辰 | 卯 | 寅 | 丑 | 合计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宫度 | 30.72 | 32.70 | 32.24 | 30.02 | 28.28 | 28.66 | 30.70 | 32.69 | 32.25 | 30.02 | 27.30 | 29.67 | 365.25 |
表2:黄道十二宫宫度
这么一看就一目了然了,足以证明《星学大成》上的十二宫是不等宫,每个宫位的宿度是不同的。你再去看《果老星宗》上面记载的数据,按照上面的方法推算出来的十二宫,也是不等宫。这个不等宫的系统,是相当高明的,把天文和历法统一起来了,例如子宫30.27的意思是,太阳进入子宫30.27天后,开始进入下一宫,把12宫走完,就正好是一年365.25天,这正是“过宫”这两个字要表达的含义。
经过本排盘系统实测,这样划分出来的星座,无论是和黄道恒星星座、还是和黄道回归星座,都存在10度以上的错位。这样位置错乱、宫度不一致的12宫,还能算是星座吗?由此可见,明朝时期的七政四余,已经摈弃了星座的概念,推命不再用星座了。之所以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这两本古籍里面还保留有星座相关的论述,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前人推命资料的“汇编”,并非某个人的专著,里面出现的星座论述,属于宋朝以前七政四余的内容,出于搜集古今资料的目的,将其汇编在一起而已。
因为,各位研习《果老星宗》这本古籍的朋友要注意,十二宫的宫度是不相等的。
注:此盘式适用于清朝的七政四余,如《御定五星精义》《乾元秘旨》,还有大部分港台人士写的现代著作。
明朝末年,经过四十多年实测,引用西洋法数,编成《崇祯历书》,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。清初,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,进呈清政府。清政府把它改名为《西洋历法新书》,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,叫做时宪历,这是西方的历法。西方人的历法,是回归黄道制,清朝以后七政四余划分十二宫,是按照西方占星学的方法,以春分点作为白羊座的起点,“强制”让白羊座和戌宫对接,依次划分出十二宫。这里“强制”要打引号,是为了让大家明白,这仅仅是清朝哪位高人的人为规定,不能用天文历法来解释的。因为岁差的原因,春分点每隔70年左右就移动一度,这样排出来的命盘,28宿和十二宫的对应关系就会不断变化,东方七宿在若干年后跑到北方去了,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七政四余。除非再发明另外一种新的推命方法,否则如果再用《郑氏星案》《果老星宗》《星学大成》等古籍上的方法去推命,那样只能是瞎猫子碰上死耗子,完全看运气了。
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现代七政四余教材,大多为港台人士所编着,里面划分十二宫的方法,和清朝是一脉相承的,也是西方占星学的宫位划分方法,而不是《郑氏星案》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等古籍上的方法,例如某《××指南,果老星宗 合编》教材,前面教人用清朝的量天尺排黄道等宫命盘,后面教人用果老星宗的不宫命盘体系去推命,这两种命盘之间的宫度差距有15度左右,这样推命怎么可能算的准?
清朝七政四余盘式简述:
清朝的这个做法,搞出了一个中西文化的杂交产物,对中国文化而言可以说是“毁天灭地”,本人实在难以认同这种做法,不愿意助纣为虐,所以没有提供这种盘式的命盘,在这里只能对各位玩清朝七政四余的朋友说声对不起了。
1)“黄道恒星制”命宫的计算方法。
注:此方法适用于《三辰通载》。
所谓“命宫”,是指出生的时候,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座。在众多七政四余古籍中,命宫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:
“看太阳在何宫,以生时加太阳宫起顺数。如太阳在子,即从子上起生时,挨丑顺数至卯,便是立命宫。”
这个计算方法的原理,是假设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标准的正圆、并且地球围绕太阳匀速运行,但地球绕日的实际运行轨道是椭圆,如下图所示。
图7 地球轨道图
如果你研习的是《三辰通载》,即“黄道恒星制”,在这种盘式里面是存在星座的,推命的时候也需要用到星座,因此,采用古籍中记载的“口诀”来推算命宫,是不精确的,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推算出正确的命宫,但有极少数时候算出的是错误的命宫。本系统没有采用这种口诀去推算命宫,而是采用天文计算的方法,计算出生的当天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时候,太阳所在的星座,具体算法见《Astronomical Algorithms》第14章《Rising,Transit,setting》
2)“赤道恒星制”、“似黄道恒星制”命宫的计算方法。
注:此方法适用于《郑氏星案》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。
《郑氏星案》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这几本古籍是彻底中国化了的七政四余,十二宫是对赤道的划分,已经没有星座这个说法了,所以“命宫”也就失去了“黄道上升星座”的意思。严格来讲,即使是在赤道上划分出星命十二宫,也应该参照黄道上命宫原本的定义,精密计算出生时从赤道地平线上升起的星座,把这个星座当做命宫。但五星推步无论对古人还是今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,古人不具备这个条件,所以才根据这个口诀去推算命宫:“看太阳在何宫,以生时加太阳宫起顺数。如太阳在子,即从子上起生时,挨丑顺数至卯,便是立命宫。”。
本排盘软件在绘制这两种星盘时,采用的是这种口诀法,而不是通过精密计算去确定命宫。一来是很多网友要求这么做,这样符合古籍上的定义。二来这两种方法算出来的命宫,绝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,只是偶尔会有不一致的情况。
根据本人考证,在印度占星学中,身宫即月亮所在的宫位,宋朝的《三辰通载》是这样说的:
造化身宫源流,皆有自来。今之论星,皆以太阴坐处,即为身局,是为浅陋。夫身宫者,与命宫同。即以生时从太阳数至卯,则为命宫,胡不以太阴数至酉为身宫,即以太阴生处,即为身宫,则当以太阳生处为命局。此法甚长,余世家之学,每每赖此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一直有人考据身宫原本的定义,现在的人们谈论星命之术,都是把月亮所在的宫位当做身宫,这种方法太过于浅陋。身宫的算法,和命宫的算法类同,命宫是以生时的地支、加太阳所在宫的地支,将生时的地支顺数至卯,看太阳地支顺数到什么宫位,这个宫位就是命宫。那么为什么身宫不以生时加月亮数到酉呢?即太阳落山的时候(酉时)月亮开始出现,此时数到的宫位,就是身宫。
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在宋朝的时候,身宫的计算方法就存在争议。为了方便大家研习,节省推算的时间,本软件采用的身宫计算方法是“以太阴数至酉为身宫”,如果你认同月亮所在的宫位即是身宫,直接看命盘上月亮所在的宫位即可。
罗睺和计都是两个虚星,在太空中并没有实体,它们的概念在天文学上有明确的定义。按照印度天文学的定义,罗睺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升交点(当月球自南向北穿越黄道时),计都是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降交点(月球自北向南穿越黄道时)。但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,罗睺和计都的定义和印度的定义刚好是相反的,也就是说在中国七政四余星盘上出现的罗睺和计都,如果要用到印度占星学上去,要把两者的位置换过来。
罗睺和计都的计算方法见《Astronomical Algorithms》第49章《Passage of the moon through the nodes》
紫气和月孛也是两个虚星,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独有的虚星,在国外的天文学里面没有,这两个星的来源不可考,翻遍古代的天文律历志,均找不到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。据网络上不知出处的文章介绍,月孛是指月亮的“远地点”,本系统按照《Astronomical Algorithms》第48章《Perigee and Apogee of moon》的算法计算月孛的位置,发现和《郑氏星案》上星盘的数据吻合的比较好,因此本系统把月孛当做是指月亮的“远地点”进行计算。
根据天文算法计算,月孛的运行速率并非是匀速的,例如1984年远点月的时间、赤经如下:
远点月时间 | 1984-07-18 13:38:18 | 1984-08-15 04:52:51 | 1984-09-11 13:24:53 |
---|---|---|---|
远点月赤经 | 358.71 | 2.29 | 2.23 |
和前次赤经差 | - | 3.58 | 0.94 |
从以上表格可见,从7-18日到8-15日的27天左右时间内,远点月在赤经上移动了3.58度,而8-15日到9-11日的27天左右时间,远点月只移动了0.94度。本系统命盘上月孛,采用的是不匀速的运行方式,非古籍上采用的匀速方式,因此其宫度和古籍上记载位置的会略有区别。
紫气则没有任何可靠的定义和计算方法,近代认为紫气是月亮的近地点,紫气的周期是28年,但近点周期是27.5545天左右,两者的周期对不上。因此本系统只能用笨办法来推算紫气,据《授时历》上记载的数据,公元1280年12月14日 1:29:36 ,此时紫气位于女二度,紫气一年行13.050460度,每天行13.050460/365.2425=0.0357度(古度),以这个时间点紫气所在的位置为基准,根据紫气运行速率进行加减运算,从而求得任意一个时间点紫气的位置。这样计算出来的数据,和《郑氏星案》上的数据也是基本吻合的。
《授时历》上虽然记载了紫气的位置,但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,其编者并没有给出计算方法,无从考据。
“伏疾迟留逆”这几个词的意思,翻遍古今各种书籍,都无法找到详细的解释。古人写的天文志、律历志,那是给钦天监一类的人看的,默认你是钦天监级别的专业人士,已经懂了“伏疾迟留逆”这几个意思,不会给你详细解释其中的道理;现代人写的天文学书籍,也是一笔带过,恐怕连作者自己也没弄明白。要弄清楚这几个字的意思,你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知识:
1、 行星的运行轨道
2、 地内行星、地外行星
3、 交会周期、上合、下合
不明白上面几个概念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查找,英文好的朋友建议看这里:
1、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njunction_(astronomy)
2、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olar_System
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非标准的正圆,而是椭圆,太阳也并不在这个椭圆的几何中心点。行星的运行的速度并不是匀速,而是时快时慢,有时候速度比地球的速度快,有时候又比地球慢,站在地球上看行星就会出现出现"伏疾迟留逆"这几种状态。它的本质上是因为行星和地球运动速度不同,导致两者之间距离的变化。
下面的图片,是水星绕日轨道、地球绕日轨道和水星视运动轨道(以地球为中心看水星),从图片上可以看出,水星的视运动轨道是不规则的曲线。
下面以水星的一个合会周期为例,来详细解释什么是[伏疾迟留逆],水星于2020/1/10 15:19上合,于2020/5/4 21:41再次上合,经历的时间是115天6小时21分。下面的图片,反映的视水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,横轴是时间序列,纵轴是两者之间的距离。
1、伏。水星于2020/10日到达上合位置,如图10所示,这时候正好和太阳,地球连成一条直线,如图所示。由于太阳的光芒太强,行星被光芒掩盖而看不见,这时行星的运行状态称为伏。当继续水星继续逆时针运动,只要是在距离太阳一定角度之内,还是会被光芒掩盖而看不见,这个角度称为伏度角。对地内行星而言,在上合和下合的前后,都有“伏”;对地外行星而言,只有上合的时候有“伏”。
在伏的阶段,水星是快速顺行的,因为在地球上观测不到水星,只能用“伏”这个词来定义它的状态。伏的时候依然是顺行,反映在图9的曲线上,曲线是不断上升的,说明水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拉开。
2、疾。2020年1/31日,水星走过了伏度角之后,不再被太阳的光芒掩盖,从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水星在太空中运行,此时水星是顺行的状态,运行速度比平均速度快,这个过程称为疾。在“疾”的过程中,水星会开始减速,但减速之后的速度依然比平均速度快。好比是开车轻踩了剎车,虽然速度放慢了一点,但还是很快。疾的过程依然是顺行,反映在曲线上,曲线是不断上升的,说明水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拉开。
3、迟。水星继续减速,在2020/2/6日这天,它的运行速度比平均速度慢,这个状态称为迟。迟的过程依然是顺行,反映在曲线上,曲线是不断上升的,说明水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拉开。
4、留。水星继续减速,在2020/2/26日,水星减速之后的速度和地球相等,两者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,从地球上看水星是静止的,这个状态称为“留”,真正的留只有一剎那,例如1秒、甚至0.1秒。但行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太远,两者之间的距离发生微小变化是无法通过肉眼观测到的,只要肉眼观测不到水星的位移,就统称为留,这个过程大概持续2天。反映在曲线图片上,就是这个曲线的最高点位置,会持续2天的时间。
5、逆,水星继续减速,当速度比地球的速度还慢时候,从地球上看水星,原本逐渐远去的水星又跑回来了,两者之间的距离开始拉近,这个过程称为逆行,反映在曲线上,曲线高度开始降低,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小了。逆行阶段一般发生在下合的时间点前后。
6、留。行星减速结束后开始加速,当加速到速度和地球速度一致的时候,地球和行星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,这时候从地球上看行星,行星是静止的状态。
7、迟。行星继续加速,但速度低于平均速度,这个状态称为迟。
8、疾。行星继续加速,运行速度高于平均速度,这个状态称为疾。
9、伏。行星运行接近上合的位置,又进入伏的状态,当达到下一个上合点的时候,就完成了一个交会周期,又开始从第一步的状态开始重复循环。
上面例子中的数据,是本排盘系统从行星的实际运行坐标计算出来的。在历代的天文、律历志上面,也有关于“伏疾迟留逆”的划分方法,相对而言比较精确的是《授时历》上面的划分方法,但《授时历》的划分方法也存在很大误差,特别是水星的“伏疾迟留逆”状态误差极大。因为水星运行速度最快,偏心率最大,古代因为观测手段的限制,测不准也是正常的。
表格说明如下:
1) 段目:将一个合会周期分为若干段,每段的名称。
2) 段日:每个段目内包含有多少天。段日这一列的数据加起来,就是一个和会周期116天。
3) 段日(修正):用本排盘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,这不是原文的数据。
4) 平度:水星在这一段内,视移动的度数。
5) 限度:计算行星在这一段内的入历度、盈缩差的参数。
6) 初行率:水星进入这一段内的初始速度。
为什么说授时历的这个划分方法误差极大,原因如下:
1、水星的合会周期并非总是116天,而是在105-129天之间变动,如果不是116天,这个段目的划分方法就破产了。水星的合会周期见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ercury_(planet)
2、红色文字标示出来的数字,和绿色文字标示出来的数字,是中间对称的,这很明显是人为武断规定的。站在地球上看水星,它的视运行轨道不是圆、也不是椭圆,而是不规则的曲线,是不可能测出这么对称的数据的。
3、最后一列的初行率数据,和实际误差极大。例如(2.1558 + 1.7034)/2=1.9296,平度/段日=34.25/17.75 = 1.9296,这说明最后一列数据,是利用2.1558这个数据线性推导出来的,而不是实测数据。经过本系统实际计算,在2020/1/10 15:19日上合的时间点,2.1558这个数据是合理的,但后面的数据就差的很远的了,不符合水星的实际视运动,根据水星不规则的视运动轨道运动曲线,无法得出这种线性的数据结论。
Moria是Window系统下的开源七政四余排盘软件,是早期唯一可用的七政四余排盘软件,对七政四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,功不可没,此软件已于2015年停止更新,点击这里下载Moria软件:七政四余Moira v1.50 最终版
很多用户经过使用本系统之后,发现排出来的星盘和Moira有差别,现将其原因简述如下:
利用Moria进行七政四余排盘,有2个坐标系可以选择,分别是1)七政四余;2)郑氏星案恒星制,这两个坐标系在【选项/选择星盘】菜单下,如下图所示。
图12 星盘选择
1、选项1的“七政四余”。其实是专指“清朝的七政四余”,采用的是“黄道回归制”,在这个坐标系下排的星盘,是以“春分点”作为白羊座(对应戌宫)的起点,因为春分点每隔70年就移动一度,因此十二宫和28宿的对应关系,是不停变动的。随便输入一个出生日期排盘,再将出生日期增加或者减少70年以上,可以在“计算”这个选项卡里面看28宿在十二宫的度数,这个度数是变动的。“黄道回归制”排出来的星盘,和西方占星学本质上是一样的,不是《星学大成》《国老星宗》等传统古籍上的星盘。
知命网并不提供“清朝七政四余”的星盘。因此如果您在Moria软件中以选项1作为排盘坐标系,排出来的星盘和本系统对比会有显著的差距。
2、选项2的“郑氏星案恒星制”。这是令人非常困惑的选项,这里说的“恒星制”,到底是指“赤道恒星”,还是指“黄道恒星”,在Moria软件中并没有说明。Moria软件排的12宫,每宫度数都是30度,是等宫的体系。经过对比Moira软件所提供郑氏四十星案,这些星盘和本系统“赤道恒星制”排盘结果基本一致,但个别星耀存在度数上的区别,有的星耀位置甚至错开了一个宫位。本系统的采用的星历是开源的星历包,准确度比较高,不至于发生错开一个宫位这么大的误差,因此笔者推测《郑氏星案》上的部分星耀推步可能不准。
3、明朝的《星学大成》《果老星宗》这两本古籍,12宫度数并不相同,是不等宫的体系。但Moria软件并没有这种排盘方式,因此本系统“明朝的七政四余”星盘和Moria的任何一种星盘会有明显不同。
伪学说一旦成为主流,因其拥有众多的出版物和研习者,趋势是很难改变的,无论是七政、八字、还是六壬都是如此。希望各位研究玄学的朋友,能回到正统上来,耐心去看古籍,看最古老、最源头的那本古籍,不要被现代人所写的教材带偏了。